你好,欢迎来到湖北专升本网!
湖北专升本网
24小时服务热线
18627722290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普通专升本 > 考试大纲 > 武汉城市学院2023年专升本会计学专业考试大纲

武汉城市学院2023年专升本会计学专业考试大纲

来源:湖北专升本网 浏览次数:659 发布时间:2023-05-23 16:31:29

考试目的: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专升本阶段学习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高级财务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本课程考试是为了考核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的程度。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既有特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又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的含义及其目标;会计的对象,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假设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2)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如账户设置、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等;(3)会计核算的基本技术方法,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方法、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财产清查的方法和成本计算的方法等;(4)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如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等。 

课程性质:

《基础会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也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备知识。 

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基础课,会计学专业专升本阶段的后续专业课程为《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实务》和《成本会计》等。 

课堂讲授及学时分配: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又有很高实际操作要求的课程,也是学好后续会计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应重点掌握相关的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方法;根据学习进度及时进行各种练习尤其重要,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需要更多时间的课后练习。

学时分配表

课程讲解总学时

40

课堂重点讲授章节

学时数

   

第一章 (共5节)

4

讲授3.5课时,练习0.5课

第二章 (共3节)

4

讲授3课时,练习1课时

第三章 (共4节)

4

讲授3课时,练习1课时

第四章 (共4节)

4

讲授3课时,练习1课时

第五章 (共6节)

8

讲授6课时,练习2课时

第六章 (共3节)

2

讲授2课时

第七章 (共4节)

4

讲授3课时,练习1课时

第八章 (共5节)

2

讲授1.5课时,练习0.5课时

第九章 (共4节)

4

讲授3课时,课堂练习1课时

第十章 (共3节)

2

讲授1.5课时,课堂练习0.5课时

第十一章 (共3节)

2

讲授4课时,课堂练习1课时

课程内容:

第一章  总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应在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了解会计、会计职能与目标、任务与作用、会计方法等基本概念,以及会计方法与会计学分支的基本组成内容。领会会计的含义的基本观点、会计职能的特征、会计目标的基本观点和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的,并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

二、会计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会计是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以后,由于人们关心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进行剩余劳动成果的管理和分配的需要,会计的行为和思想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三、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重要阶段。

    第二节  会计的含义

一、会计的含义

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的涵义有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手段,利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属性

会计的属性即会计的本质。会计既有技术性,又有社会性。

三、会计学及其分支

会计按其研究内容,主要有理论会计学和应用会计学两类。

第三节  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随着会计的发展,会计的职能也在不断演化,其基本职能是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利用货币计量客观反映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管理经济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方面反映一个特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形成了会计的信息系统。其特征为:(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2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3)对经济活动要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形成了会计的控制系统。其特征为:(1)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2)具有连续性。(3)具有完整性。

会计的这两个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会计职能的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会计除了反映和监督职能之外,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                                                                                                                                                                                                                                   

二、会计的目标

会计的目标就是设置会计的目的与要求。

关于会计目标的学术观点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第四节  会计任务与作用

一、会计的任务

会计的任务主要有:反映和监督各会计主体对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反映和监督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营管理;利用会计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二、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主要作用有: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信息;加强经济核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据;保证企业投入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为投资者提供财务报告,以便于其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

第五节  会计的方法

一、会计方法的概念

会计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方法是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为经济管理的总目标服务。

二、会计方法的构成

会计方法可分为: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分析的方法和会计检查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会计方法体系。

三、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及具体内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记录、计算、反映和控制所应用的专门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包括以下七种:(1设置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和审核凭证;(4)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财务报告。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学习目标: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等式是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同时也是会计上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理论基石。本章主要从会计对象入手,来阐述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具体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资金运动的含义,重点掌握各项会计要素的定义、包括的内容, 以及会计等式的具体内容。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会计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含义

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对象的内容

不同类别的会计主体其会计对象的内容(资金运动)各异。

(一)企业类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表现为循环与周转的方式。

1.制造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可以划分为资金投入、资金使用和资金退出三个阶段,表现为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和固定资金等具体形态。具体内容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2.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可以划分为资金投入、资金使用(可划分为商品购进和商品销售两个过程)和资金退出三个阶段,表现为货币资金、商品资金和固定资金等具体形态。其具体内容同上。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可以划分为资金拨入和资金付出两个阶段,会计对象的内容是预算资金及其收支。

第二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

会计对象的具体划分就是会计要素。会计要素的划分是对会计对象的科学分类,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的依据,也构成了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企业类会计主体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资产

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要素的特征为:(1)资产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2)资产必须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资产要素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具体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预付款项和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具体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

(二)负债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要素的特征为:(1)负债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2)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3)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要素按照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负债按产生原因可分为在借贷过程中形成、在结算过程中形成、在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在利润分配过程中形成四种。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的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要素的特征为(教材补充内容):(1)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享有的权利;(2)所有者权益的确定取决于企业的资产总额与负债之间的差额。

所有者权益要素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要素的特征为:(1)收入是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3)收入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

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等。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要素的特征为(教材补充内容):1)费用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2)费用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3)费用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费用要素包括成本和费用两个方面。其中: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等;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利润的特征为(教材补充内容):1)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2)利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企业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3)利润中包括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利润要素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第三节   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含义及其基本组成内容

会计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

会计等式主要有以下按种:

1.静态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静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      

3.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对会计等式产生影响,具体情况看不外乎九种类型(可概括为四种类型),但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讲课中应利用必要的实例加以说明)

二、会计对象具体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组成的。它们是资金运动的具体体现。资金运动同其他一切运动一样,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六个会计要素正是从相对静止状态和显著变化状态两个方面全面反映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

第三章   会计核算基础

学习目标:

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与计量要求,以及权责发生制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本章阐述各项会计核算基础所包括的具体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各项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含义,了解会计实务中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具体应用形式,能够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企业发生的收入、费用及利润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重点掌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基本要求。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会计假设

一、会计假设的含义

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

二、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内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在会计主体前提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前提的作用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不是同一概念。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期间,对其进行的期间划分。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持续经营前提的作用在于界定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基本计量方法。

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下,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

(一)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要做到这两个方面的可比,必须做到: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三节  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及其要求

一、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涵义

(一)会计要素的确认

确认是指决定将交易或事项中的某一项目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程序。包括在会计记录中的初始确认和在财务报表中的最终确认。凡是确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初始确认条件,包括:(1)符合要素的定义。有关经济业务确认为一项要素,首先必须符合该要素的定义。(2)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里的“很可能”表示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在50%以上。(3)有关的价值以及流入或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不能可靠计量,确认就没有意义。2.在报表中的最终确认条件:符合要素定义和要素确认条件。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

1.会计计量属性的种类。包括(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

2.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二、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

(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二)收入与费用配比

正确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以便计算当期的损益。

收入与费用配比包括两方面的配比问题:一是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即取得一定的收入是发生了一定的支出,而发生这些支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这些收入;二是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三)历史成本计量。又称实际成本计量或原始成本计量,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进行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

第四节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一、收付实现制

(一)收付实现制的含义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的实收实付为标准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凡是在当期与收入与费用有关的实收实付款项,都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处理,凡是当期没有实际收入和支付的款项,都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二)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和费用方法举例

二、权责发生制

(一)权责发生制的含义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二)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和费用方法举例

第四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

学习目标:

会计工作离不开账。如何设账、记账是学习会计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本章主要阐述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的设置账户和复式记账两大重要方法。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账户的基本结构和设置原则、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以及企业常用会计科目的内容,理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重点掌握借贷记账法下记账符号的含义、账户的结构、记账规则等内容,以及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要点。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账户与会计科目

一、账户

(一)账户及其设置原则

1.会计账户的含义。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连续的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2.账户的设置原则。(1)必须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全面反映会计要素的内容;(2)既要符合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满足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3)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1.账户的完整结构:包括(1)账户名称;(2)会计事项发生的日期;(3)摘要(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4)凭证号数(账户记录的依据);(5)金额(增加额、减少额及余额)。

2.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指在账户中用来登记增加额和减少额及余额的那部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T账户中分为左右两方,按相反方向分别记录各个账户的增加额和减少额。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由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所记录的经济内容而决定。账户的余额通常登记在账户中记录增加额的那一方。账户的期末余额采用以下方法计算确定:

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3.账户能够提供的数额指标: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三)账户的设置

1.资产类账户

2.负债类账户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4.收入类账户

5.费用类账户

6.利润类账户

二、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含义

会计科目是按经济内容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项目。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同时也是各单位设置账户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共同点及区别

1.共同点: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由于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并按照会计科目命名,两者的核算内容完全一致;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

2.主要区别:会计科目通常由国家统一规定,是各单位设置账户、处理账务所必须遵循的依据,而账户则由各会计主体自行设置,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工具;会计科目只表明某项经济内容,而账户不仅表明相同的经济内容,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并通过账户的结构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即会计科目仅仅是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而账户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

(二)会计科目的级次

1.总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也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会计科目,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所提供的是总括指标。

2.明细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再作详细分类的会计科目,是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依据,所提供的是更加详细具体的指标。

第二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概述

(一)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对于每项经济业务,通常只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以及应收、应付款的结算业务,而不登记实物的收付业务;除了对于有关应收、应付款的现金收付业务,需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各自进行登记外,其他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或不予登记。

(二)复式记账法

所谓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借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

二、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一)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企业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无非就是涉及资金的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会计在记账的时候必须把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资金增加和减少的两个方面都记录下来,从而完整、全面的反映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而复式记账方法就是适应了资金运动在这一规律性要求,把每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到的资金在量上的增减变化,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予以全面反映。可见,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是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二)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

1.必须以会计等式作为记账基础.

2.对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等额记录。

3.必须按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类型进行记录。

4.定期汇总的全部账户记录必须平衡

第三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产生与演进

借贷记账法起源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到十五世纪,借贷记账法逐渐完备,被用来反映资本的存在形态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

二、借贷记账法的内容

1.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采用的记账符号是“借”、“贷”二字,在这里“借”、“贷”二字已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2.账户结构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如有余额在借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账户结构同资产类账户结构正好相反,即:账户的贷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费用类账户的借方登记费用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的减少额和转销额;期末费用转销后一般没有余额,如果有余额,必然是借方余额。收入类账户的贷方登记收入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收入的减少额或转销额,月末转销后一般没有余额,如果有余额,必然是贷方余额。

3.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即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之后,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账务处理,一般来说,都必须是在记入某一个账户借方的同时记入另一个账户的贷方,并且记入账户借方与记入账户贷方的金额总是相等。

记账规则应用举例。

4.会计分录的编制和账户对应关系

1)会计分录概念:会计分录是指预先确定每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以及记入账户的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

会计分录的编制一般应经过确认经济业务的发生影响的会计要素、确认经济业务的发生需要登记的账户、分析资金增减变化的具体情况、确认资金的增减变化在账户中的登记方向和确认登记的金额等几个步骤。会计分录按其所运用账户的多少可以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两种。必要时,可以将复合会计分录分解为若干个简单分录。

为了使账户对应关系一目了然,在借贷记账法下,一般只应编制一借一贷、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的会计分录,而不编制多借多贷的分录。

2)会计分录编制举例

3)账户对应关系与对应账户

运用复式记账法处理经济业务时,一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几个账户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存在着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5.试算平衡方法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方法包括发生额平衡法和余额平衡法两种。发生额平衡法:某一会计期间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应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数;余额平衡法:全部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数应等于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数。余额包含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两个方面。

试算平衡方法应用举例。

第四节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

一、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

(一) 总分类账户,也称一级账户,它是按照总分类科目设置的,仅以货币计量单位进行登记,用来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账户。

(二) 明细分类账户是按照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提供详细核算资料的账户。

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一)平行登记的概念

平行登记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以后既在有关的总分类账户中登记,又要在这些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登记的做法。

(二)平行登记的要点

1.同内容: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的是同一项经济业务内容。

2.同方向: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的方向一般是一致的。

3.同金额: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的金额是相等的。

(三)平行登记的方法应用举例

第五章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学习目标:

本章以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为例,进一步阐述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会计核算方法的实际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制造业企业资金筹集业务、供应过程业务、产品生产业务、产品销售业务以及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的具体内容,熟悉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所设置账户的结构和用途,能够熟练运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方法对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核算,重点掌握制造业企业供、产、销经营过程中各项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概述

制造业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它的主要任务是制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制造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包括:(一)资金筹集业务;(二)供应过程业务;(三)生产过程业务;(四)销售过程业务;(五)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

第二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一、所有者权益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权益资金是指企业从投资人处筹集到的资金等。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本部分主要介绍前两部分内容的核算方法。

(一)实收资本业务的核算

1.实收资本的含义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2.实收资本的分类

企业的资本金按投资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按照其不同物质形态可分为货币资金投资、接受实物投资、接受有价证券投资和接受无形资产投资。

3.实收资本入账价值的确定

应按照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额入账。对于收到的货币资金投资,应以实际收到的投资额入账,对于收到的以其他形式投资的,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入账。对于实际收到的货币资金投资或其他形式的投资价值超过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份额部分,作为超面额缴入资本,计入资本公积金。

4.账户的设置和应用

1)账户设置

“实收资本”(股本)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投资者(股东)投入公司的股本变化过程及其结果。该账户的贷方登记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或股东已经认购股票的面值)、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转增的资本等增加的股本;借方登记实收资本(股本)的减少额;期末余额在贷方,表明实收资本(股本)的实有额。

2)核算举例

(二)资本公积业务的核算

1.资本公积的含义

资本公积是指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投资者并且在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金部分的资本,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本公积的来源

对于股份公司来说,其资本公积的形成来源主要包括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价值、债权人豁免的债务等。

3.资本公积的用途

对于股份公司来说,资本公积的主要用途是转增股本,按股东原有股份比例发给新股或增加每股价值。

4.账户的设置和应用

1)账户设置

“资本公积”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公司的资本公积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从不同渠道取得的资本公积金的增加数;借方登记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表明公司资本公积的结余数。

2)核算举例

二、负债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一)短期借款业务的核算

1.短期借款的含义

短期借款一般是企业为了满足其生产经营对资金的临时需要或为抵偿债务而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

2.短期借款利息的确认与计量

短期借款利息的确认:如果企业是按月计付利息,可以直接将发生的利息费用直接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如果企业是按季或半年等较长时间计付利息,或借款到期时一并支付利息,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采取预提方法按月预提借款利息,计入预提期间的财务费用,并增加应付利息这项负债;待实际支付利息时,再冲销应付利息。

短期借款利息的计量:短期借款利息=借款本金×借款利率×借款占用时间

3.账户的设置和应用

1)账户设置

①“短期借款”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短期借款的取得和归还情况。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取得的各种短期借款(增加数);借方登记借款的偿还数(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尚未偿还的短期借款的本金结余额。

②“财务费用”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而发生的各种筹资费用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财务费用包括利息支出、佣金、汇兑损失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以及企业在赊销商品的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折扣等。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发生的各种财务费用(增加数),贷方登记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等和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净额(减少数)。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应付利息”账户。该账户的性质属于负债类,用来核算企业已经发生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利息费用。其贷方登记预先按照一定的标准提取的应由本期负担的利息费用,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利息费用。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已经预提但尚未支付的利息费用。该账户应按照费用种类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2)核算举例

(二)长期借款业务的核算

1.长期借款的含义

长期借款是企业为扩充经营规模进行固定资产的购建等而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含1年)的各种借款。

2.长期借款本金及利息的确认与计量

在会计核算中,长期借款本金应按照申请获得贷款时实际收到的贷款数进行确认与计量;长期借款的利息应按照规定的利率和使用期限定期计算,并确认为长期借款入账。对于长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长期工程项目在建设期间发生的应计入该工程成本,即将利息资本化;工程投入使用以后发生的应予以费用化,计入利息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

3.账户的设置和应用

1)账户设置

“长期借款”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长期借款的取得和归还情况。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取得的各种长期借款(增加数);借方登记长期借款的偿还数(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尚未偿还的短期借款的本金和利息的结余额。

2)核算举例

第三节  供应过程业务的核算

供应过程是为生产产品做准备的过程,重要的业务内容就是购建固定资产和购买原材料等。

一、固定资产购置业务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的含义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和器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 000元以上,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

(二)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时入账价值的确定

取得固定资产时的实际成本是指企业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成本包括买价、运输费、保险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

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实际买价+运输费+保险费+包装费+安装成本等。

(三)账户的设置和应用

1.账户设置

1)“固定资产”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增加,贷方登记取得成本的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固定资产原价的结余额。

2)“在建工程”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为进行固定资产基建、安装、技术改造等工程而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安装设备的购买价值),并据以计算确定工程成本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工程支出的增加,贷方登记结转完工工程的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未完工程的成本。

3)“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交纳的各种税款的计算和实际交纳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计算出来的各种应交而未交的税金(包括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实际交纳的各种税金,包括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期末余额方向不固定,如果在贷方,表示未交税金的结余额;如果在借方,表示多交税金的结余额。

在固定资产业务的核算中,该账户主要用以核算企业随同购置设备的买价一并支付的进项税额。

2.核算举例

应注意区分不需要安装固定资产和需要安装固定资产业务的不同核算方法。

二、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

(一)材料及采购成本

外购材料的采购成本由材料的买价和采购费用两部分构成。

买价是指购货发票所开列的金额;

采购费用是指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具体由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购入材料负担的税金和其他费用组成。

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实际买价+各种采购费用。

(二)账户的设置和运用

1.账户设置

1)“在途物资”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外购材料的买价和各种采购费用,据以计算确定购入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的账户。

2)“原材料”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各种库存材料实际成本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验收入库材料实际成本的增加,贷方登记发出(减少)材料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库存材料实际成本的结余额。

3)“应付账款”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因采购材料物资、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发生的结算债务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应付供应单位款项(买价、税金和代垫运费等)的增加,借方登记应付供应单位款项的减少(即偿还),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偿还的应付款的结余数。

4)“预付账款”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供应单位预付购料款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的结算债权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结算债权(即预付款)的增加,贷方登记收到供应单位提供的材料物资而应冲销的预付款债权(即预付款)的减少,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尚未结算的预付款的结余额。

5)“应付票据”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购买物资等而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的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到期商业汇票的减少。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的结余数。

6)“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交纳的各种税款的计算和实际交纳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计算出来的各种应交而未交的税金(包括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实际交纳的各种税金,包括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期末余额方向不固定,如果在贷方,表示未交税金的结余额;如果在借方,表示多交税金的结余额。

2.核算举例(包括材料采购成本计算方法)

(三)材料采购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该部分不作为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其基本内容可在“第六章  账户的分类”第三节中结合“抵减账户”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述。

第四节  生产过程业务的核算

一、生产费用与成本

(一)生产费用与成本的含义

1.生产费用是指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费。费用与发生的期间直接相关,即费用强调“期间”。

2.成本

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企业发生的生产费用最终都要归集、分配到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上去,就形成了这些产品的成本。成本与费用的负担者直接相关,即成本强调“对象”。

(二)产品生产成本的构成

1.直接材料: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

2.直接工资: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津贴和补贴等。

3.其他直接支出:出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资以外的与生产产品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费用,如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比例计算提取的福利费。

4制造费用: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如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薪酬、办公费、设备折旧费等。

二、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一)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账户设置

1)“生产成本”账户。资产(成本)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应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各项费用;贷方登记结转完工入库产品的生产成本。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表示在产品的成本。

2)“制造费用”账户。资产(成本)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车间)范围内为组织和管理产品生产活动而发生的各项间接生产费用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实际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贷方登记期末经分配转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制造费用额。期末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

2.核算举例

(二)人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账户设置

进行人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业务的核算,除了要用到以上“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账户以外,还应设置以下账户:

1)“应付职工薪酬”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应付给职工工资总额的计算与实际发放情况等情况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本月应付职工工资总额(增加数),同时应作为费用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费用账户;借方登记本月实际发放的工资数(减少数)。期末如为贷方余额,表示本月未付工资;如为借方余额,表示本月多发放的工资。企业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也在本账户核算。

2)“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账户户。进行职工薪酬的分配时应记入这些账户的借方,表示增加。

2.核算举例

(三)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账户设置

进行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业务的核算,除了要用到以上“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等账户以外,还应设置以下账户:

1)“长期待摊费用”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预先付款、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种费用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预先支付的各种款项;贷方登记应摊销计入本期成本或费用的待摊费用。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已经支出但尚未摊销的长期待摊费用。

2)“累计折旧”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固定资产已提折旧累计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按月提取的折旧额,即累计折旧的增加;借方登记因减少固定资产而减少的累计折旧。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已提折旧的累计额。

2.核算举例

(四)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与结转

1.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及其结转

完工产品生产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结转就是将已经完成了规定的各道生产工序、可供对外销售的产成品的成本从“生产成本”账户结转入反映产成品成本的“库存商品”账户的过程。

2.账户设置

进行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与结转业务的核算,除了要用到以上“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以外,还应设置“库存商品”账户。

“库存商品”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库存的外购商品、自制产品(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等的实际成本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验收入库商品成本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库存商品成本的减少数(发出数)。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库存商品成本的期末结余额。

3.核算举例

第五节  销售过程业务的核算

一、主营业务收支的核算

(一)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与计量

1.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

1)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

2)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

3)确定交易价格。

4)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单项履约义务。

5)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2.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方法

销售净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

(二)商品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

1.主营业务收入的核算

1账户设置

①“主营业务收入”账户。收入(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等而应向购货单位等收取货款的结算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实际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发生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时应冲减本期收入数和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结转后该账户月末应没有余额。

 “应收账款”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等而应向购货单位等收取货款的结算情况的账户,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各种款项也在该账户中核算。该账户的借方登记由于销售商品等而发生的应收账款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已经收回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如果在借方,表示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如果在贷方,表示向购货单位预收的账款。

③“预收账款”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的规定预先收取购货单位订货款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预收购货单位订货款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小购货单位提供成品时冲减的预收货款。期末余额的方向不固定。贷方余额表示企业预收款的结余额;借方余额表示购货单位应补付给本企业的款项。

④“应收票据”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而收到的购货单位开出并承兑或银行承兑汇票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企业收到的购货单位开出并承兑或银行承兑汇票应收款的增加数;贷方登记票据到期企业实际收回的款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到期票据应收款项的结余额。

⑤“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交纳的增值税的计算和实际交纳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计算出来的应交增值税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实际交纳的应交增值税(减少数),包括已经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等。期末余额方向不固定,如果在贷方,表示未交增值税的结余额;如果在借方,表示多交增值税的结余额。

2)核算举例

2.主营业务成本的核算

1)主营业务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主营业务成本对销售产品的企业而言就是企业销售产品的实际成本,应遵循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加以确认,主营业务成本必须与主营业务收入在同一会计期间加以确认,并且在双方之间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经确认的当期主营业务成本应按照规定结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

本期应予确认的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其中: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可根据各批次入库产品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等方法确定。

2)账户设置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主营业务而发生的实际成本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主营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主营业务成本。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3)核算举例

3税金及附加的核算

1税金及附加的内容及计算方法

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应向国家税务机关缴纳的各种销售税金及附加,包括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船税以及教育费附加等。

各种税金及附加的计算方法为:应交税金及附加的销售额×相应的税率。

2)账户设置

①“税金及附加”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应由企业主营业务负担的各种税金及附加的计算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按照有关的计税依据计算出来的各种税金及附加额的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减少数。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②“应交税费”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交纳的各种税费的计算和实际交纳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计算出来的各种应交而未交的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所得税费用等)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实际交纳的各种税费,包括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期末余额方向不固定,如果在贷方,表示未交税费的结余额;如果在借方,表示多交税金的结余额。

3)核算举例

二、其他业务收支的核算

其他业务是指企业在主营业务之外发生的销售材料、出租固定资产等业务。

(一)其他业务收入的核算

1.账户设置

“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收入(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收入的实现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其他业务收入的实现数(增加数);借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其他收入额。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2.核算举例

(二)其他业务支出的核算

1.账户设置

“其他业务成本”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成本的发生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企业其他业务成本的发生数(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其他业务成本额。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2.核算举例

第六节  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的核算

一、财务成果的含义

财务成果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最终经营成果(利润或亏损)。

利润是按照配比的要求,将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果关系的收入与费用之间进行配比产生的结果。收入大于费用支出的差额为利润,反之则为亏损。

二、利润的构成与计算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资产处置净损益

利润(亏损)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三、营业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

(一)期间费用的核算

1.期间费用的含义

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的成本,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2账户设置

1)“销售费用”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营业费用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管理费用额(减少数)。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2)“管理费用”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管理费用额(减少数)。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3)“财务费用”账户。(参见本章第二节中“短期借款业务的核算”内容的相关部分)

3.核算举例

(二)投资收益的核算

1.投资收益的含义

投资收益对外投资活动形成的收益。外投资活动包括购买股票投资、购买债券投资等。

2账户设置

“投资收益”账户。收入(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对外投资所获得收益的实现或损失的发生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实现的投资收益和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净损失;借方登记发生的投资损失和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投资净收益。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3.核算举例

四、净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

(一)营业外收支的核算

1.营业外收支的含义

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业务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包括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2.账户设置

1)“营业外收入”账户。收入(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各项营业外收入的实现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营业外收入的实现数(增加数);借方登记发生的投资损失和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投资净收益。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2)“营业外支出”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各项营业外支出的发生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营业外支出的发生数(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营业外支出额(减少数)。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3.核算举例

(二)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1)所得税的含义

所得税是企业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其某一经营年度实现的经营所得以及规定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出来的应当缴纳的一种税款。即:

应交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一般为25%

其中,“应纳税所得额”是按照纳税要求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而得到的。在教材中,为简化内容,一般是以利润总额作为计算所得税税额的基数。

2)账户设置

“所得税费用”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按照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所得税费用(减少数)。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3)核算举例

(三)净利润形成的核算

1)账户设置

“本年利润”账户。利润(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一定时期内净利润的形成或亏损的发生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会计期末转入的各项收入;借方登记会计期末转入的各项费用。该账户年内期末余额如果在贷方,表示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如果在借方,表示累计发生的亏损。年末应将该账户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账户。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2)核算举例

五、利润分配业务的核算

(一)利润分配的顺序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

2.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二)利润分配业务的核算

1账户设置

1)“利润分配”账户。利润(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一定时期内净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以及历年结存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主要用来登记实际分配的利润额;贷方主要用来登记年末从“本年利润”转入的全年实现的净利润额。该账户年内期末余额如果在借方,表示已经分配的利润额,如果在贷方,表示未分配利润额。

2)“盈余公积”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增加数);借方登记实际使用的盈余公积金(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结余的盈余公积金。

3)“应付利润”(应付股利)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分配给投资人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应付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支付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2.核算举例

第六章   账户的分类

学习目标: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账户是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本章是在介绍各种账户特性的基础上,阐述各种账户的共性及内在联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账户的共性及其内在联系,理解各个账户在整个账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类账户在提供会计信息方面的规律性,重点掌握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以及备抵调整账户的结构和用途。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账户分类的意义

一、账户分类的目的

(一)进一步认识各个账户的经济内容、用途结构及其在整个账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了解各账户特性的基础上,了解各账户的共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掌握各账户在提供会计核算指标方面的规律性。

(二)进一步了解各账户的具体内容,明确和掌握各账户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掌握账户的使用方法,正确的设置和运用账户,进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账户分类的标志

(一)账户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二)账户按其用途和结构分类

(三)账户按其与会计报表的关系分类

第二节  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一、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意义

账户的经济内容即账户所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对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可以为明确账户的用途、结构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掌握会计账户与相应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更好的运用借贷记账法,设置除适应本单位经营管理需要的、科学完整的账户体系,同时为研究账户的其他分类方法打下基础。

二、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第三节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一、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意义

了解各种账户的作用,更好的运用账户反映发生的经济业务,掌握各账户在提供会计核算指标方面的规律性。

二、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一)盘存账户

(二)投资权益账户

(三)结算账户

(四)跨期摊配账户

(五)抵减账户

(六)抵减附加账户

(七)集合分配账户

(八)成本计算账户

(九)对比账户

(十)收入计算账户

(十一)费用计算账户

(十二)财务成果计算账户

第七章   会计凭证

学习目标:

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会计工作的初始环节。本章主要介绍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要求与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种类和传递程序,熟悉原始凭证填制、审核及会计凭证保管的一般要求,重点掌握各种专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与作用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二)会计凭证的作用

1提供原始资料、传导经济信息的工具;

2.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

3.加强经济责任制的手段;

4.实行会计监督的条件。

二、会计凭证的种类

会计凭证按照其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两种。

(一)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原始资料。

原始凭证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自制原始凭证和外来原始凭证两种。

1.自制原始凭证按其填制手续和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一次原始凭证、累计原始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三种。

2.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从其他单位或个人取得的凭证。

(二)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并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登账的直接依据。

1.记账凭证按其用途不同,可以专用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两类。专用凭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通用记账凭证是指用来反映所有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

2.记账凭证按其填列会计科目的数目不同,可分为单式记账凭证和复式记账凭证两类。

3.记账凭证按其包括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单一记账凭证和汇总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三类。

第二节  原始凭证

一、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包括原始凭证名称、填制日期及编号、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数量和金额、填制凭证单位的名称和有关人员的签章等。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

(一)原始凭证的填制形式

一是根据实际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由经办人员直接填制;二是根据账簿记录对有关经济业务加以归类整理填制;三是根据若干张反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定期汇总编制。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三、原始凭证的审核

(一)审核原始凭证反映的内容是否合法、合规、合理。

(二)审核原始凭证反映的内容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第三节  记账凭证

一、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包括记账凭证名称、填制日期及编号、经济业务内容摘要、会计分录(记账符号、账户名称和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和填制单位的名称及有关人员的签章等。

二、记账凭证的填制

(一)记账凭证的基本填制方法

1.专用记账凭证的基本填制方法

1)收款凭证是根据有关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收入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

2)付款凭证是根据有关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付出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

但对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相互划转业务为避免重复记账,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而不再编制收款凭证。

3)转账凭证除了根据有关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外,有的是根据账簿记录填制(一般没有原始凭证)。

2.汇总记账凭证的基本填制方法

1)汇总收款凭证是根据收款凭证分别按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设置,并按对应的贷方账户归类汇总。

2)汇总付款凭证是根据收款凭证分别按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设置,并按对应的借方账户归类汇总。

3)汇总转账凭证是根据转账凭证按账户的贷方设置,并按对应的借方账户归类汇总。

汇总记账凭证的优点及缺点。

3.科目汇总表的基本填制方法

科目汇总表是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按照相同的会计科目定期汇总填制。

科目汇总表的优点及缺点。

(二)记账凭证填制的特殊要求

三、记账凭证的审核

1.是否附有原始凭证,内容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金额是否一致。

2.会计科目使用是否正确;账户对应关系是否清晰;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无误。

3.有关项目是否填列齐全,有关人员是否签名盖章。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一、会计凭证的传递的含义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填制或取得起,经审核、整理、记账到装订保管为止,在本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按规定的时间、路线办理业务手续和进行处理的过程。

二、会计凭证传递的内容

1.传递路线:规定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

2.传递时间:确定会计凭证在各个环节停留的时间。

3.传递手续:制定会计凭证传递过程中的交接签收制度。

三、会计凭证的保管

第八章   会计账簿

学习目标:

账簿记录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本章主要阐述账簿的格式与登记方法、错账的更正技巧,以及结账和对账等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特种日记账的常见格式及其适用范围,熟悉各种账簿的登记依据和登记方法,重点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以及结账的含义和结账工作所包括的内容。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账簿的意义与种类

一、账簿的含义

账簿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序时、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和反映企业、机关和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全部过程的簿籍。这种簿籍是由若干具有专门格式、又相互联结的账页组成的。

二、账簿的作用

(一)会计账簿是对凭证资料的系统总结。

(二)会计账簿是考核企业经营情况的主要依据。

(三)会计账簿是会计报表资料的主要来源。

二、账簿的种类

(一)账簿按其用途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序时账簿(日记账)、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

(二)账簿按其外表形式不同。可分为订本账、活页账和卡片账三类。

第二节  账簿的设置与登记

一、账簿的设置要求与基本内容

(一)账簿的设置要求

1.保证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情况,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

2.保证组织严密,力求避免重复或遗漏。

3.账簿的格式应简便适用,便于登记、查找、更正错误和保管。

(二)账簿的基本内容

账簿一般由封面、扉页和账页三部分组成。

二、日记账的格式与登记

序时账簿(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对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副业务的明细登记采用日记账。

三、分类账簿的格式与登记

分类账簿是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按照总分类账户登记的账簿称为总分类账;按照明细分类账户登记的账簿称为明细分类账。

总分类账户一般采用借、贷、余三栏式订本账,根据实际需要,也可设对方科目。

明细分类账户一般有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和多栏式三种,均应根据各种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逐笔登记。

第三节  账簿的启用与错账更正

一、账簿的启用与登记

(一)账簿的启用

(二)账簿的登记

二、错账的更正

(一)错账的查找方法

1.个别检查法。包括差数法、倍数法和除9法三种。

2.全面检查法。包括顺查法和逆查法两种。

(二)错账更正方法

1.划线更正法

2.红字更正法

3.补充登记法

第四节  结账与对账

一、结账

(一)结账的含义及内容

1.结账的含义

结账,就是把一定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全部登记入账后,计算出每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余额结转下期或下年新账的过程。

2.结账的内容

1结算出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包括累计发生额),并将期末余额结转下期,作为下期的期初余额。

2)损益类账户(包括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的结转,并计算本期利润

(二)结账的步骤

1.检查账簿当期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不得漏记、重记经济业务(收入和费用应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处理)。

2.编制结账分录,将收入、费用类账户的余额结转到利润账户。

3.计算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

(三)结账的方法

结账主要分为月结、季结和年结等,各有着不同的结账方法。

二、对账

(一)对账的含义

对账,就是核对账簿记录。

一般是在会计期间终了时,检查和核对账证、账账、账实、账表是否相符,以确保账簿记录的正确性。

(二)对账的内容

1)账证核对,是指将各种账簿的记录与有关会计凭证之间的核对。

2)账账核对,是指将各种账簿之间的有关数字之间进行的相互核对。

3)账实核对,是指将各种财产物资的账面数字与其实存数、款项等进行的核对。

4)账表核对,是指将各种账簿记录与各种会计报表进行的核对。

(三)对账的目的

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和账表相符。

第五节  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一、账簿的更换

(一)账簿更换的含义

账簿的更换是指在会计年度终了时,会计主体将上年度的账簿更换为次年度的新账簿的工作。

(二)账簿更换的内容

将上年度各账户的余额直接记入新年度相应的账簿中并在旧账簿和新账簿分别加盖“结转下年”和“上年结转”戳记。

二、账簿的保管

第九章   财产清查

学习目标:

财产清查不但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而且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制度。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真实性和财产保管使用合理性,企业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财产清查。这一章主要阐述财产清查的一般方法及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问题。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财产清查的含义、必要性和种类,熟悉各种材料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重点掌握存货的盘存制度,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财产清查概述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

(一)财产清查的含义

财产清查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它是根据账簿记录,对企业的财产物资进行盘点或核对,查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以确保为定期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准确、完整、系统的核算信息。财产清查也是财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二)财产清查的意义

1.为会计信息系统有效的运作提供一定保证。

2.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一)按照清查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部清查和局部清查。

(二)按照清查时间不同,可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三)按照清查的执行单位不同,可分为内部清查和外部清查。

三、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

(一)组织上的准备

(二)业务上的准备

第二节  存货的盘存制度

一、永续盘存制

(一)永续盘存制的含义

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它要求财产的收入和发出都要有严密的手续,都要在有关账簿中进行连续登记,且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采用这种盘存制度时,仍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财产进行实地盘点。

(二)永续盘存制下的账簿组织

第一,会计部门应设置“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在二级账户下设置明细分类账,进行数量、金额双重计量。

第二,仓储部门应按各种财产物资分户设置保管账和保管卡,由记账员和保管员分别进行金额和数量的核算。

实际库存数量=盘点数量+在途物资数量+已提未销数量-已销未提数量

(三)期末存货的计价和本期销售或耗用成本的计算

1.期末存货的计价方法

存货账面期末余额=存货账面期初余额+本期存货增加数-本期存货减少数

2.存货本期销售或耗用成本的计价方法

1)先进先出法

基本含义及应用举例

2)加权平均法(重点讲授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可做简要介绍)

基本含义及应用举例

3)个别计价法

基本含义及应用举例

(四)永续盘存制的优缺点

永续盘存制的优点是:在存货明细账中,可以随时反映出每种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并能进行数量和金额的双重控制;明细账的结存数量,可以与实际盘存数进行核对,如发生库存溢余或短缺,可查明原因,及时纠正;明细账上的结存数,还可以随时与预定的最高和最低库存限额进行比较,取得库存积压或不足的信息,从而便于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主要缺点是:存货的明细分类核算工作量较大,需要较多的人力和费用。但同实地盘存制相比,它在控制和保护财产物资安全完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为多数企业所采用。

二、实地盘存制

(一)实地盘存制及其一般程序

1.实地盘存制的概念

实地盘存制是指平时只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登记各种财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在期末时通过盘点实物,来确定各种财产的数量,并据以计算出各项财产物资的减少数的一种盘存制度。

本期减少数=账面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期末实际结存数

2.实地盘存制的一般程序

(1)确定期末存货数量。

(2)计算期末存货成本。

(3)计算本期可供发出存货成本。

(4)计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

(二)存货数量的确定

第一,进行实地盘点,确定盘存数。

第二,将临近会计期末的购销单据或收发凭证进行整理,调整盘存数量。

实际库存数量+盘点数量+在途物资数量+已提未销数量-已销未提数量

(三)期末存货的计价和本期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

1.基本方法:根据购进物资的价格在会计期内往往不同,期末存货可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确定。

2.期末存货的计价举例

(四)实地盘存制的优缺点

实地盘存制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每天记录存货的发出和结存数量,核算工作简单,工作量小。但这种方法不能随时反映存货的发出和结存成本,倒轧出的各项存货的销售或耗用成本中成份复杂,除了正常销售或耗用外,可能隐含存货损耗、短缺等非正常因素,因而不便于对存货进行控制和监督,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经营那些品种多、价值低、交易频繁的商品,以及数量不稳定、损耗大且难以控制的鲜活商品等商品流通企业。

第三节  财产清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货币资金的清查

货币资金的清查一般包括库存现金和各种银行存款的清查。

(一)库存现金的清查

通过实地盘点,确定库存现金的实存数,再与“库存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进行核对,以查明余缺情况。库存现金的盘点,应由清查人员会同现金出纳人员共同负责。

(二)银行存款的清查

采用核对法,即将开户银行定期送来的“对账单”与本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逐笔进行核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如果存在未达账项,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二、实物资产的清查

(一)清查实物财产的方法

1.实地盘点法。

2.技术推算法。

3.抽样盘存法。

4.函证核对法。

(二)实物财产清查使用的凭证

包括盘存单、实存账存对比表等。

(三)应收款的清查

一般采用“询证核对法”进行。

第四节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一、财产清查结果处理步骤

(一)核准金额,查明原因,确定处理方法,提出处理意见。

(二)调整账簿,做到账实相符。

(三)经批准后,登记入账,予以核销。

二、财产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

财产清查的结果主要包括盘盈和盘亏两种情况。其会计处理一般都要利用“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

“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财产清查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的盘盈、盘亏或毁损及其报经批准后的转销数额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各项财产的盘亏或毁损数和各项盘盈财产报经批准后的转销数;贷方登记各项财产的盘盈数和各项盘亏财产报经批准后的转销数。期末一般没有余额。该账户属于双重性质账户。

(一)库存现金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举例

(二)存货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举例

(三)固定资产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举例

(四)应收款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举例

1.账户设置

“坏账准备”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坏账准备金的提取和使用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主要登记坏账准备金的提取及原已冲销后又转回的情况;借方主要登记发生坏账损失时的冲销及多提坏账准备金的冲销情况。该账户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该账户也属于双重性质账户。

2.核算举例

第十章   财务报告

学习目标:

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个方面及其它相关的机构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管理机构、管理部门等。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主要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其载体即为财务会计报告。本章主要阐述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和主要会计报表的格式与编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与种类,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及编制的基本要求,重点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格式及编制方法。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财务报告概述

一、财务报告的定义与种类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种类

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会计报表

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

()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第二节  资产负债

一、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格式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及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

(二)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与内容

1.格式

资产负债表一般有表首、正表两部分。其中,表首概括地说明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

2.内容

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按照其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按照其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等;所有者权益按照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分项列示。

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一)“年初数”的填列方法

表中“年初数”栏内各项目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内所列数字填列。如果本年度资产负债表规定的各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同上年度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照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按调整后的数字填入本表“年初数”栏内。

(二)“期末数”的填列方法

“期末数”是指某一会计期末的数字,即月末、季末、半年末或年末的数字。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期末数”栏内的数字,可采用根据账户的余额直接填列或计算填列的方法。

举例说明以上方法,不必按项目逐一讲授。

第三节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内容与格式

    (一)利润表的概念

利润表属于动态报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通过利润表,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实现情况和费用耗费情况;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情况。

(二)内容

一般情况下,利润表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从营业收入出发,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项目后得出营业利润。(2)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等后得出。(3)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所得税费用后得出。

(三)格式

    利润表一般有表首、正表两部分。 

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一)利润表中的“本月数”与“本年累计数”

利润表中“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在编报中期财务会计报告时,填列上年同期累计实际发生数;在编报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填列上年全年累计实际发生数。如果上年度利润表与本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度利润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表“上年数”栏。在编制中期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将“本月数”栏改成“上年数”栏。

利润表中“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

(二)利润表中各项目的填列方法

第四、第五、第六节的内容可以自学,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作用和设计原则,以及几种常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记账步骤和适用范围。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及设计原则,了解各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所运用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的种类,重点掌握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下的账务处理步骤。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

一、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及意义

(一)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也称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它是指在会计循环中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种类和格式与记账程序有机结合的方法和步骤。

(二)会计循环的基本含义

会计循环是指一个会计主体从经济业务发生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止的一系列会计处理程序,是按照划分的会计期间,分阶段周而复始的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

(三)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

二、设计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原则

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一、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一)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是指根据经济业务发生以后所填制的各种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总分类账,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是会计核算中的最基本的一种核算组织程序,其他核算组织程序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

(二)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种类与格式

在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记账凭证可以采用专用记账凭证,也可采用通用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一般设置的日记账一般为收、付、余三栏式,总分类账均采用借、贷、余三栏式,明细账可采用借、贷、余三栏式、数量金额式或多栏式;使用的会计报表主要有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以上会计报表的格式一般由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规统一规定。

(三)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账务处理的步骤

二、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一)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是:直接根据各种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二)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

1.优点

2)缺点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是指根据各种记账凭证先定期(或月末一次)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也是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演变和发展。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下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种类与格式

在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下采用的会计凭证与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别。除了要应用专用记账凭证或通用记账凭证外,还需要设置科目汇总表这种具有汇总性质的记账凭证。使用的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与上述两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基本相同。

(三)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举例

(四)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下账务处理的步骤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是:定期根据所有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科目汇总表上的汇总数字登记总分类账。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

1.优点

2.缺点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一、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一)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是指根据各种记账凭证先定期汇总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然后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是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演变和发展。

(二)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种类与格式

在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记账凭证采用专用记账凭证和汇总记账凭证;使用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与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相同。

(三)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举例

(四)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账务处理的步骤

二、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一)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是:定期将全部记账凭证分别编制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根据各种汇总记账凭证上的汇总数字登记总分类账。

(二)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

1.优点

2.缺点

  

第五节  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简介)

一、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一)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

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是指设置日记总账,根据经济业务发生以后所填制的各种记账凭证直接逐笔登记日记总账,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程序。

(二)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下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种类与格式

在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下采用的会计凭证主要是各种专用记账凭证,即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也可采用通用记账凭证。采用的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会计报表与其他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这种核算组织程序下需要专门设置日记总账。

(三)日记总账的格式与登记方法

日记总账的账页一般设计为多栏式,按经常使用的账户设置多个专栏;按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序时记录,并将发生额在账页登记在同一行不同科目栏的“借方”和“贷方”。

(四)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下账务处理的步骤

二、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优点

2缺点

3)适用范围

 

建议教材及参考教学资源

建议教材:

陈国辉、迟旭升主编,《基础会计》第7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2

参考教学资源

1、张捷,《基础会计学》第 5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

2、余朝晖,《基础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年

3、薛洪岩,《基础会计》第 6 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17 年。

学时分配表

课程讲解总学时

40

课堂重点讲授章节

学时数

   

第一章 (共5节)

4

讲授3.5课时,练习0.5课

第二章 (共3节)

4

讲授3课时,练习1课时

第三章 (共4节)

4

讲授3课时,练习1课时

第四章 (共4节)

4

讲授3课时,练习1课时

第五章 (共6节)

8

讲授6课时,练习2课时

第六章 (共3节)

2

讲授2课时

第七章 (共4节)

4

讲授3课时,练习1课时

第八章 (共5节)

2

讲授1.5课时,练习0.5课时

第九章 (共4节)

4

讲授3课时,课堂练习1课时

第十章 (共3节)

2

讲授1.5课时,课堂练习0.5课时

第十一章 (共3节)

2

讲授4课时,课堂练习1课时

课程内容:

第一章  总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应在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了解会计、会计职能与目标、任务与作用、会计方法等基本概念,以及会计方法与会计学分支的基本组成内容。领会会计的含义的基本观点、会计职能的特征、会计目标的基本观点和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的,并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

二、会计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会计是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以后,由于人们关心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进行剩余劳动成果的管理和分配的需要,会计的行为和思想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三、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重要阶段。

    第二节  会计的含义

一、会计的含义

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的涵义有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手段,利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属性

会计的属性即会计的本质。会计既有技术性,又有社会性。

三、会计学及其分支

会计按其研究内容,主要有理论会计学和应用会计学两类。

第三节  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随着会计的发展,会计的职能也在不断演化,其基本职能是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利用货币计量客观反映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管理经济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方面反映一个特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形成了会计的信息系统。其特征为:(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2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3)对经济活动要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形成了会计的控制系统。其特征为:(1)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2)具有连续性。(3)具有完整性。

会计的这两个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会计职能的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会计除了反映和监督职能之外,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                                                                                                                                                                                                                                   

二、会计的目标

会计的目标就是设置会计的目的与要求。

关于会计目标的学术观点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第四节  会计任务与作用

一、会计的任务

会计的任务主要有:反映和监督各会计主体对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反映和监督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营管理;利用会计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二、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主要作用有: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信息;加强经济核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据;保证企业投入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为投资者提供财务报告,以便于其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

第五节  会计的方法

一、会计方法的概念

会计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方法是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为经济管理的总目标服务。

二、会计方法的构成

会计方法可分为: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分析的方法和会计检查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会计方法体系。

三、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及具体内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记录、计算、反映和控制所应用的专门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包括以下七种:(1设置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和审核凭证;(4)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财务报告。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学习目标: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等式是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同时也是会计上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理论基石。本章主要从会计对象入手,来阐述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具体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资金运动的含义,重点掌握各项会计要素的定义、包括的内容, 以及会计等式的具体内容。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会计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含义

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对象的内容

不同类别的会计主体其会计对象的内容(资金运动)各异。

(一)企业类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表现为循环与周转的方式。

1.制造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可以划分为资金投入、资金使用和资金退出三个阶段,表现为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和固定资金等具体形态。具体内容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2.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可以划分为资金投入、资金使用(可划分为商品购进和商品销售两个过程)和资金退出三个阶段,表现为货币资金、商品资金和固定资金等具体形态。其具体内容同上。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可以划分为资金拨入和资金付出两个阶段,会计对象的内容是预算资金及其收支。

第二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

会计对象的具体划分就是会计要素。会计要素的划分是对会计对象的科学分类,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的依据,也构成了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企业类会计主体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资产

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要素的特征为:(1)资产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2)资产必须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资产要素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具体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预付款项和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具体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

(二)负债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要素的特征为:(1)负债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2)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3)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要素按照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负债按产生原因可分为在借贷过程中形成、在结算过程中形成、在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在利润分配过程中形成四种。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的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要素的特征为(教材补充内容):(1)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享有的权利;(2)所有者权益的确定取决于企业的资产总额与负债之间的差额。

所有者权益要素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要素的特征为:(1)收入是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3)收入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

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等。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要素的特征为(教材补充内容):1)费用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2)费用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3)费用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费用要素包括成本和费用两个方面。其中: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等;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利润的特征为(教材补充内容):1)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2)利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企业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3)利润中包括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利润要素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第三节   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含义及其基本组成内容

会计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

会计等式主要有以下按种:

1.静态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静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      

3.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对会计等式产生影响,具体情况看不外乎九种类型(可概括为四种类型),但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讲课中应利用必要的实例加以说明)

二、会计对象具体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组成的。它们是资金运动的具体体现。资金运动同其他一切运动一样,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六个会计要素正是从相对静止状态和显著变化状态两个方面全面反映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

第三章   会计核算基础

学习目标:

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与计量要求,以及权责发生制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本章阐述各项会计核算基础所包括的具体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各项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含义,了解会计实务中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具体应用形式,能够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企业发生的收入、费用及利润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重点掌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基本要求。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会计假设

一、会计假设的含义

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

二、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内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在会计主体前提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前提的作用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不是同一概念。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期间,对其进行的期间划分。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持续经营前提的作用在于界定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基本计量方法。

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下,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

(一)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要做到这两个方面的可比,必须做到: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三节  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及其要求

一、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涵义

(一)会计要素的确认

确认是指决定将交易或事项中的某一项目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程序。包括在会计记录中的初始确认和在财务报表中的最终确认。凡是确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初始确认条件,包括:(1)符合要素的定义。有关经济业务确认为一项要素,首先必须符合该要素的定义。(2)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里的“很可能”表示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在50%以上。(3)有关的价值以及流入或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不能可靠计量,确认就没有意义。2.在报表中的最终确认条件:符合要素定义和要素确认条件。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

1.会计计量属性的种类。包括(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

2.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二、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

(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二)收入与费用配比

正确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以便计算当期的损益。

收入与费用配比包括两方面的配比问题:一是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即取得一定的收入是发生了一定的支出,而发生这些支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这些收入;二是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三)历史成本计量。又称实际成本计量或原始成本计量,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进行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

第四节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一、收付实现制

(一)收付实现制的含义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的实收实付为标准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凡是在当期与收入与费用有关的实收实付款项,都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处理,凡是当期没有实际收入和支付的款项,都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二)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和费用方法举例

二、权责发生制

(一)权责发生制的含义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二)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和费用方法举例

第四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

学习目标:

会计工作离不开账。如何设账、记账是学习会计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本章主要阐述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的设置账户和复式记账两大重要方法。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账户的基本结构和设置原则、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以及企业常用会计科目的内容,理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重点掌握借贷记账法下记账符号的含义、账户的结构、记账规则等内容,以及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要点。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账户与会计科目

一、账户

(一)账户及其设置原则

1.会计账户的含义。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连续的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2.账户的设置原则。(1)必须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全面反映会计要素的内容;(2)既要符合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满足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3)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1.账户的完整结构:包括(1)账户名称;(2)会计事项发生的日期;(3)摘要(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4)凭证号数(账户记录的依据);(5)金额(增加额、减少额及余额)。

2.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指在账户中用来登记增加额和减少额及余额的那部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T账户中分为左右两方,按相反方向分别记录各个账户的增加额和减少额。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由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所记录的经济内容而决定。账户的余额通常登记在账户中记录增加额的那一方。账户的期末余额采用以下方法计算确定:

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3.账户能够提供的数额指标: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三)账户的设置

1.资产类账户

2.负债类账户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4.收入类账户

5.费用类账户

6.利润类账户

二、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含义

会计科目是按经济内容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项目。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同时也是各单位设置账户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共同点及区别

1.共同点: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由于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并按照会计科目命名,两者的核算内容完全一致;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

2.主要区别:会计科目通常由国家统一规定,是各单位设置账户、处理账务所必须遵循的依据,而账户则由各会计主体自行设置,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工具;会计科目只表明某项经济内容,而账户不仅表明相同的经济内容,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并通过账户的结构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即会计科目仅仅是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而账户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

(二)会计科目的级次

1.总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也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会计科目,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所提供的是总括指标。

2.明细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再作详细分类的会计科目,是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依据,所提供的是更加详细具体的指标。

第二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概述

(一)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对于每项经济业务,通常只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以及应收、应付款的结算业务,而不登记实物的收付业务;除了对于有关应收、应付款的现金收付业务,需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各自进行登记外,其他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或不予登记。

(二)复式记账法

所谓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借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

二、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一)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企业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无非就是涉及资金的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会计在记账的时候必须把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资金增加和减少的两个方面都记录下来,从而完整、全面的反映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而复式记账方法就是适应了资金运动在这一规律性要求,把每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到的资金在量上的增减变化,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予以全面反映。可见,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是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二)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

1.必须以会计等式作为记账基础.

2.对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等额记录。

3.必须按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类型进行记录。

4.定期汇总的全部账户记录必须平衡

第三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产生与演进

借贷记账法起源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到十五世纪,借贷记账法逐渐完备,被用来反映资本的存在形态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

二、借贷记账法的内容

1.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采用的记账符号是“借”、“贷”二字,在这里“借”、“贷”二字已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2.账户结构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如有余额在借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账户结构同资产类账户结构正好相反,即:账户的贷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费用类账户的借方登记费用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的减少额和转销额;期末费用转销后一般没有余额,如果有余额,必然是借方余额。收入类账户的贷方登记收入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收入的减少额或转销额,月末转销后一般没有余额,如果有余额,必然是贷方余额。

3.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即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之后,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账务处理,一般来说,都必须是在记入某一个账户借方的同时记入另一个账户的贷方,并且记入账户借方与记入账户贷方的金额总是相等。

记账规则应用举例。

4.会计分录的编制和账户对应关系

1)会计分录概念:会计分录是指预先确定每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以及记入账户的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

会计分录的编制一般应经过确认经济业务的发生影响的会计要素、确认经济业务的发生需要登记的账户、分析资金增减变化的具体情况、确认资金的增减变化在账户中的登记方向和确认登记的金额等几个步骤。会计分录按其所运用账户的多少可以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两种。必要时,可以将复合会计分录分解为若干个简单分录。

为了使账户对应关系一目了然,在借贷记账法下,一般只应编制一借一贷、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的会计分录,而不编制多借多贷的分录。

2)会计分录编制举例

3)账户对应关系与对应账户

运用复式记账法处理经济业务时,一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几个账户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存在着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5.试算平衡方法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方法包括发生额平衡法和余额平衡法两种。发生额平衡法:某一会计期间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应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数;余额平衡法:全部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数应等于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数。余额包含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两个方面。

试算平衡方法应用举例。

第四节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

一、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

(一) 总分类账户,也称一级账户,它是按照总分类科目设置的,仅以货币计量单位进行登记,用来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账户。

(二) 明细分类账户是按照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提供详细核算资料的账户。

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一)平行登记的概念

平行登记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以后既在有关的总分类账户中登记,又要在这些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登记的做法。

(二)平行登记的要点

1.同内容: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的是同一项经济业务内容。

2.同方向: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的方向一般是一致的。

3.同金额: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的金额是相等的。

(三)平行登记的方法应用举例

第五章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学习目标:

本章以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为例,进一步阐述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会计核算方法的实际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制造业企业资金筹集业务、供应过程业务、产品生产业务、产品销售业务以及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的具体内容,熟悉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所设置账户的结构和用途,能够熟练运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方法对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核算,重点掌握制造业企业供、产、销经营过程中各项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概述

制造业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它的主要任务是制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制造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包括:(一)资金筹集业务;(二)供应过程业务;(三)生产过程业务;(四)销售过程业务;(五)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

第二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一、所有者权益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权益资金是指企业从投资人处筹集到的资金等。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本部分主要介绍前两部分内容的核算方法。

(一)实收资本业务的核算

1.实收资本的含义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2.实收资本的分类

企业的资本金按投资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按照其不同物质形态可分为货币资金投资、接受实物投资、接受有价证券投资和接受无形资产投资。

3.实收资本入账价值的确定

应按照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额入账。对于收到的货币资金投资,应以实际收到的投资额入账,对于收到的以其他形式投资的,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入账。对于实际收到的货币资金投资或其他形式的投资价值超过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份额部分,作为超面额缴入资本,计入资本公积金。

4.账户的设置和应用

1)账户设置

“实收资本”(股本)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投资者(股东)投入公司的股本变化过程及其结果。该账户的贷方登记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或股东已经认购股票的面值)、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转增的资本等增加的股本;借方登记实收资本(股本)的减少额;期末余额在贷方,表明实收资本(股本)的实有额。

2)核算举例

(二)资本公积业务的核算

1.资本公积的含义

资本公积是指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投资者并且在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金部分的资本,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本公积的来源

对于股份公司来说,其资本公积的形成来源主要包括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价值、债权人豁免的债务等。

3.资本公积的用途

对于股份公司来说,资本公积的主要用途是转增股本,按股东原有股份比例发给新股或增加每股价值。

4.账户的设置和应用

1)账户设置

“资本公积”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公司的资本公积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从不同渠道取得的资本公积金的增加数;借方登记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表明公司资本公积的结余数。

2)核算举例

二、负债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一)短期借款业务的核算

1.短期借款的含义

短期借款一般是企业为了满足其生产经营对资金的临时需要或为抵偿债务而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

2.短期借款利息的确认与计量

短期借款利息的确认:如果企业是按月计付利息,可以直接将发生的利息费用直接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如果企业是按季或半年等较长时间计付利息,或借款到期时一并支付利息,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采取预提方法按月预提借款利息,计入预提期间的财务费用,并增加应付利息这项负债;待实际支付利息时,再冲销应付利息。

短期借款利息的计量:短期借款利息=借款本金×借款利率×借款占用时间

3.账户的设置和应用

1)账户设置

①“短期借款”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短期借款的取得和归还情况。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取得的各种短期借款(增加数);借方登记借款的偿还数(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尚未偿还的短期借款的本金结余额。

②“财务费用”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而发生的各种筹资费用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财务费用包括利息支出、佣金、汇兑损失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以及企业在赊销商品的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折扣等。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发生的各种财务费用(增加数),贷方登记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等和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净额(减少数)。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应付利息”账户。该账户的性质属于负债类,用来核算企业已经发生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利息费用。其贷方登记预先按照一定的标准提取的应由本期负担的利息费用,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利息费用。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已经预提但尚未支付的利息费用。该账户应按照费用种类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2)核算举例

(二)长期借款业务的核算

1.长期借款的含义

长期借款是企业为扩充经营规模进行固定资产的购建等而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含1年)的各种借款。

2.长期借款本金及利息的确认与计量

在会计核算中,长期借款本金应按照申请获得贷款时实际收到的贷款数进行确认与计量;长期借款的利息应按照规定的利率和使用期限定期计算,并确认为长期借款入账。对于长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长期工程项目在建设期间发生的应计入该工程成本,即将利息资本化;工程投入使用以后发生的应予以费用化,计入利息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

3.账户的设置和应用

1)账户设置

“长期借款”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长期借款的取得和归还情况。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取得的各种长期借款(增加数);借方登记长期借款的偿还数(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尚未偿还的短期借款的本金和利息的结余额。

2)核算举例

第三节  供应过程业务的核算

供应过程是为生产产品做准备的过程,重要的业务内容就是购建固定资产和购买原材料等。

一、固定资产购置业务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的含义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和器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 000元以上,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

(二)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时入账价值的确定

取得固定资产时的实际成本是指企业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成本包括买价、运输费、保险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

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实际买价+运输费+保险费+包装费+安装成本等。

(三)账户的设置和应用

1.账户设置

1)“固定资产”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增加,贷方登记取得成本的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固定资产原价的结余额。

2)“在建工程”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为进行固定资产基建、安装、技术改造等工程而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安装设备的购买价值),并据以计算确定工程成本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工程支出的增加,贷方登记结转完工工程的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未完工程的成本。

3)“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交纳的各种税款的计算和实际交纳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计算出来的各种应交而未交的税金(包括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实际交纳的各种税金,包括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期末余额方向不固定,如果在贷方,表示未交税金的结余额;如果在借方,表示多交税金的结余额。

在固定资产业务的核算中,该账户主要用以核算企业随同购置设备的买价一并支付的进项税额。

2.核算举例

应注意区分不需要安装固定资产和需要安装固定资产业务的不同核算方法。

二、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

(一)材料及采购成本

外购材料的采购成本由材料的买价和采购费用两部分构成。

买价是指购货发票所开列的金额;

采购费用是指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具体由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购入材料负担的税金和其他费用组成。

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实际买价+各种采购费用。

(二)账户的设置和运用

1.账户设置

1)“在途物资”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外购材料的买价和各种采购费用,据以计算确定购入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的账户。

2)“原材料”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各种库存材料实际成本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验收入库材料实际成本的增加,贷方登记发出(减少)材料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库存材料实际成本的结余额。

3)“应付账款”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因采购材料物资、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发生的结算债务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应付供应单位款项(买价、税金和代垫运费等)的增加,借方登记应付供应单位款项的减少(即偿还),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偿还的应付款的结余数。

4)“预付账款”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供应单位预付购料款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的结算债权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结算债权(即预付款)的增加,贷方登记收到供应单位提供的材料物资而应冲销的预付款债权(即预付款)的减少,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尚未结算的预付款的结余额。

5)“应付票据”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购买物资等而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的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到期商业汇票的减少。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的结余数。

6)“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交纳的各种税款的计算和实际交纳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计算出来的各种应交而未交的税金(包括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实际交纳的各种税金,包括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期末余额方向不固定,如果在贷方,表示未交税金的结余额;如果在借方,表示多交税金的结余额。

2.核算举例(包括材料采购成本计算方法)

(三)材料采购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该部分不作为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其基本内容可在“第六章  账户的分类”第三节中结合“抵减账户”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述。

第四节  生产过程业务的核算

一、生产费用与成本

(一)生产费用与成本的含义

1.生产费用是指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费。费用与发生的期间直接相关,即费用强调“期间”。

2.成本

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企业发生的生产费用最终都要归集、分配到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上去,就形成了这些产品的成本。成本与费用的负担者直接相关,即成本强调“对象”。

(二)产品生产成本的构成

1.直接材料: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

2.直接工资: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津贴和补贴等。

3.其他直接支出:出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资以外的与生产产品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费用,如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比例计算提取的福利费。

4制造费用: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如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薪酬、办公费、设备折旧费等。

二、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一)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账户设置

1)“生产成本”账户。资产(成本)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应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各项费用;贷方登记结转完工入库产品的生产成本。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表示在产品的成本。

2)“制造费用”账户。资产(成本)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车间)范围内为组织和管理产品生产活动而发生的各项间接生产费用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实际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贷方登记期末经分配转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制造费用额。期末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

2.核算举例

(二)人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账户设置

进行人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业务的核算,除了要用到以上“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账户以外,还应设置以下账户:

1)“应付职工薪酬”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应付给职工工资总额的计算与实际发放情况等情况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本月应付职工工资总额(增加数),同时应作为费用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费用账户;借方登记本月实际发放的工资数(减少数)。期末如为贷方余额,表示本月未付工资;如为借方余额,表示本月多发放的工资。企业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也在本账户核算。

2)“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账户户。进行职工薪酬的分配时应记入这些账户的借方,表示增加。

2.核算举例

(三)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账户设置

进行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业务的核算,除了要用到以上“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等账户以外,还应设置以下账户:

1)“长期待摊费用”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预先付款、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种费用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预先支付的各种款项;贷方登记应摊销计入本期成本或费用的待摊费用。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已经支出但尚未摊销的长期待摊费用。

2)“累计折旧”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固定资产已提折旧累计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按月提取的折旧额,即累计折旧的增加;借方登记因减少固定资产而减少的累计折旧。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已提折旧的累计额。

2.核算举例

(四)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与结转

1.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及其结转

完工产品生产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结转就是将已经完成了规定的各道生产工序、可供对外销售的产成品的成本从“生产成本”账户结转入反映产成品成本的“库存商品”账户的过程。

2.账户设置

进行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与结转业务的核算,除了要用到以上“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以外,还应设置“库存商品”账户。

“库存商品”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库存的外购商品、自制产品(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等的实际成本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验收入库商品成本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库存商品成本的减少数(发出数)。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库存商品成本的期末结余额。

3.核算举例

第五节  销售过程业务的核算

一、主营业务收支的核算

(一)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与计量

1.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

1)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

2)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

3)确定交易价格。

4)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单项履约义务。

5)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2.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方法

销售净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

(二)商品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

1.主营业务收入的核算

1账户设置

①“主营业务收入”账户。收入(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等而应向购货单位等收取货款的结算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实际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发生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时应冲减本期收入数和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结转后该账户月末应没有余额。

 “应收账款”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等而应向购货单位等收取货款的结算情况的账户,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各种款项也在该账户中核算。该账户的借方登记由于销售商品等而发生的应收账款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已经收回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如果在借方,表示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如果在贷方,表示向购货单位预收的账款。

③“预收账款”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的规定预先收取购货单位订货款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预收购货单位订货款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小购货单位提供成品时冲减的预收货款。期末余额的方向不固定。贷方余额表示企业预收款的结余额;借方余额表示购货单位应补付给本企业的款项。

④“应收票据”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而收到的购货单位开出并承兑或银行承兑汇票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企业收到的购货单位开出并承兑或银行承兑汇票应收款的增加数;贷方登记票据到期企业实际收回的款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到期票据应收款项的结余额。

⑤“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交纳的增值税的计算和实际交纳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计算出来的应交增值税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实际交纳的应交增值税(减少数),包括已经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等。期末余额方向不固定,如果在贷方,表示未交增值税的结余额;如果在借方,表示多交增值税的结余额。

2)核算举例

2.主营业务成本的核算

1)主营业务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主营业务成本对销售产品的企业而言就是企业销售产品的实际成本,应遵循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加以确认,主营业务成本必须与主营业务收入在同一会计期间加以确认,并且在双方之间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经确认的当期主营业务成本应按照规定结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

本期应予确认的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其中: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可根据各批次入库产品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等方法确定。

2)账户设置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主营业务而发生的实际成本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主营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主营业务成本。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3)核算举例

3税金及附加的核算

1税金及附加的内容及计算方法

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应向国家税务机关缴纳的各种销售税金及附加,包括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船税以及教育费附加等。

各种税金及附加的计算方法为:应交税金及附加的销售额×相应的税率。

2)账户设置

①“税金及附加”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应由企业主营业务负担的各种税金及附加的计算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按照有关的计税依据计算出来的各种税金及附加额的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减少数。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②“应交税费”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交纳的各种税费的计算和实际交纳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计算出来的各种应交而未交的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所得税费用等)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实际交纳的各种税费,包括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期末余额方向不固定,如果在贷方,表示未交税费的结余额;如果在借方,表示多交税金的结余额。

3)核算举例

二、其他业务收支的核算

其他业务是指企业在主营业务之外发生的销售材料、出租固定资产等业务。

(一)其他业务收入的核算

1.账户设置

“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收入(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收入的实现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其他业务收入的实现数(增加数);借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其他收入额。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2.核算举例

(二)其他业务支出的核算

1.账户设置

“其他业务成本”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成本的发生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企业其他业务成本的发生数(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其他业务成本额。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2.核算举例

第六节  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的核算

一、财务成果的含义

财务成果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最终经营成果(利润或亏损)。

利润是按照配比的要求,将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果关系的收入与费用之间进行配比产生的结果。收入大于费用支出的差额为利润,反之则为亏损。

二、利润的构成与计算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资产处置净损益

利润(亏损)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三、营业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

(一)期间费用的核算

1.期间费用的含义

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的成本,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2账户设置

1)“销售费用”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营业费用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管理费用额(减少数)。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2)“管理费用”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管理费用额(减少数)。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3)“财务费用”账户。(参见本章第二节中“短期借款业务的核算”内容的相关部分)

3.核算举例

(二)投资收益的核算

1.投资收益的含义

投资收益对外投资活动形成的收益。外投资活动包括购买股票投资、购买债券投资等。

2账户设置

“投资收益”账户。收入(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对外投资所获得收益的实现或损失的发生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实现的投资收益和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净损失;借方登记发生的投资损失和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投资净收益。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3.核算举例

四、净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

(一)营业外收支的核算

1.营业外收支的含义

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业务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包括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2.账户设置

1)“营业外收入”账户。收入(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各项营业外收入的实现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营业外收入的实现数(增加数);借方登记发生的投资损失和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投资净收益。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2)“营业外支出”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各项营业外支出的发生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营业外支出的发生数(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营业外支出额(减少数)。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3.核算举例

(二)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1)所得税的含义

所得税是企业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其某一经营年度实现的经营所得以及规定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出来的应当缴纳的一种税款。即:

应交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一般为25%

其中,“应纳税所得额”是按照纳税要求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而得到的。在教材中,为简化内容,一般是以利润总额作为计算所得税税额的基数。

2)账户设置

“所得税费用”账户。费用(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及其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按照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所得税费用(减少数)。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3)核算举例

(三)净利润形成的核算

1)账户设置

“本年利润”账户。利润(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一定时期内净利润的形成或亏损的发生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会计期末转入的各项收入;借方登记会计期末转入的各项费用。该账户年内期末余额如果在贷方,表示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如果在借方,表示累计发生的亏损。年末应将该账户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账户。经过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没有余额。

2)核算举例

五、利润分配业务的核算

(一)利润分配的顺序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

2.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二)利润分配业务的核算

1账户设置

1)“利润分配”账户。利润(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一定时期内净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以及历年结存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主要用来登记实际分配的利润额;贷方主要用来登记年末从“本年利润”转入的全年实现的净利润额。该账户年内期末余额如果在借方,表示已经分配的利润额,如果在贷方,表示未分配利润额。

2)“盈余公积”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增加数);借方登记实际使用的盈余公积金(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结余的盈余公积金。

3)“应付利润”(应付股利)账户。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分配给投资人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应付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支付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2.核算举例

第六章   账户的分类

学习目标: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账户是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本章是在介绍各种账户特性的基础上,阐述各种账户的共性及内在联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账户的共性及其内在联系,理解各个账户在整个账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类账户在提供会计信息方面的规律性,重点掌握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以及备抵调整账户的结构和用途。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账户分类的意义

一、账户分类的目的

(一)进一步认识各个账户的经济内容、用途结构及其在整个账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了解各账户特性的基础上,了解各账户的共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掌握各账户在提供会计核算指标方面的规律性。

(二)进一步了解各账户的具体内容,明确和掌握各账户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掌握账户的使用方法,正确的设置和运用账户,进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账户分类的标志

(一)账户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二)账户按其用途和结构分类

(三)账户按其与会计报表的关系分类

第二节  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一、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意义

账户的经济内容即账户所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对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可以为明确账户的用途、结构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掌握会计账户与相应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更好的运用借贷记账法,设置除适应本单位经营管理需要的、科学完整的账户体系,同时为研究账户的其他分类方法打下基础。

二、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第三节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一、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意义

了解各种账户的作用,更好的运用账户反映发生的经济业务,掌握各账户在提供会计核算指标方面的规律性。

二、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一)盘存账户

(二)投资权益账户

(三)结算账户

(四)跨期摊配账户

(五)抵减账户

(六)抵减附加账户

(七)集合分配账户

(八)成本计算账户

(九)对比账户

(十)收入计算账户

(十一)费用计算账户

(十二)财务成果计算账户

第七章   会计凭证

学习目标:

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会计工作的初始环节。本章主要介绍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要求与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种类和传递程序,熟悉原始凭证填制、审核及会计凭证保管的一般要求,重点掌握各种专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与作用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二)会计凭证的作用

1提供原始资料、传导经济信息的工具;

2.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

3.加强经济责任制的手段;

4.实行会计监督的条件。

二、会计凭证的种类

会计凭证按照其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两种。

(一)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原始资料。

原始凭证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自制原始凭证和外来原始凭证两种。

1.自制原始凭证按其填制手续和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一次原始凭证、累计原始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三种。

2.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从其他单位或个人取得的凭证。

(二)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并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登账的直接依据。

1.记账凭证按其用途不同,可以专用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两类。专用凭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通用记账凭证是指用来反映所有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

2.记账凭证按其填列会计科目的数目不同,可分为单式记账凭证和复式记账凭证两类。

3.记账凭证按其包括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单一记账凭证和汇总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三类。

第二节  原始凭证

一、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包括原始凭证名称、填制日期及编号、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数量和金额、填制凭证单位的名称和有关人员的签章等。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

(一)原始凭证的填制形式

一是根据实际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由经办人员直接填制;二是根据账簿记录对有关经济业务加以归类整理填制;三是根据若干张反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定期汇总编制。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三、原始凭证的审核

(一)审核原始凭证反映的内容是否合法、合规、合理。

(二)审核原始凭证反映的内容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第三节  记账凭证

一、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包括记账凭证名称、填制日期及编号、经济业务内容摘要、会计分录(记账符号、账户名称和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和填制单位的名称及有关人员的签章等。

二、记账凭证的填制

(一)记账凭证的基本填制方法

1.专用记账凭证的基本填制方法

1)收款凭证是根据有关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收入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

2)付款凭证是根据有关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付出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

但对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相互划转业务为避免重复记账,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而不再编制收款凭证。

3)转账凭证除了根据有关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外,有的是根据账簿记录填制(一般没有原始凭证)。

2.汇总记账凭证的基本填制方法

1)汇总收款凭证是根据收款凭证分别按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设置,并按对应的贷方账户归类汇总。

2)汇总付款凭证是根据收款凭证分别按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设置,并按对应的借方账户归类汇总。

3)汇总转账凭证是根据转账凭证按账户的贷方设置,并按对应的借方账户归类汇总。

汇总记账凭证的优点及缺点。

3.科目汇总表的基本填制方法

科目汇总表是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按照相同的会计科目定期汇总填制。

科目汇总表的优点及缺点。

(二)记账凭证填制的特殊要求

三、记账凭证的审核

1.是否附有原始凭证,内容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金额是否一致。

2.会计科目使用是否正确;账户对应关系是否清晰;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无误。

3.有关项目是否填列齐全,有关人员是否签名盖章。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一、会计凭证的传递的含义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填制或取得起,经审核、整理、记账到装订保管为止,在本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按规定的时间、路线办理业务手续和进行处理的过程。

二、会计凭证传递的内容

1.传递路线:规定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

2.传递时间:确定会计凭证在各个环节停留的时间。

3.传递手续:制定会计凭证传递过程中的交接签收制度。

三、会计凭证的保管

第八章   会计账簿

学习目标:

账簿记录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本章主要阐述账簿的格式与登记方法、错账的更正技巧,以及结账和对账等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特种日记账的常见格式及其适用范围,熟悉各种账簿的登记依据和登记方法,重点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以及结账的含义和结账工作所包括的内容。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账簿的意义与种类

一、账簿的含义

账簿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序时、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和反映企业、机关和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全部过程的簿籍。这种簿籍是由若干具有专门格式、又相互联结的账页组成的。

二、账簿的作用

(一)会计账簿是对凭证资料的系统总结。

(二)会计账簿是考核企业经营情况的主要依据。

(三)会计账簿是会计报表资料的主要来源。

二、账簿的种类

(一)账簿按其用途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序时账簿(日记账)、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

(二)账簿按其外表形式不同。可分为订本账、活页账和卡片账三类。

第二节  账簿的设置与登记

一、账簿的设置要求与基本内容

(一)账簿的设置要求

1.保证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情况,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

2.保证组织严密,力求避免重复或遗漏。

3.账簿的格式应简便适用,便于登记、查找、更正错误和保管。

(二)账簿的基本内容

账簿一般由封面、扉页和账页三部分组成。

二、日记账的格式与登记

序时账簿(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对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副业务的明细登记采用日记账。

三、分类账簿的格式与登记

分类账簿是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按照总分类账户登记的账簿称为总分类账;按照明细分类账户登记的账簿称为明细分类账。

总分类账户一般采用借、贷、余三栏式订本账,根据实际需要,也可设对方科目。

明细分类账户一般有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和多栏式三种,均应根据各种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逐笔登记。

第三节  账簿的启用与错账更正

一、账簿的启用与登记

(一)账簿的启用

(二)账簿的登记

二、错账的更正

(一)错账的查找方法

1.个别检查法。包括差数法、倍数法和除9法三种。

2.全面检查法。包括顺查法和逆查法两种。

(二)错账更正方法

1.划线更正法

2.红字更正法

3.补充登记法

第四节  结账与对账

一、结账

(一)结账的含义及内容

1.结账的含义

结账,就是把一定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全部登记入账后,计算出每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余额结转下期或下年新账的过程。

2.结账的内容

1结算出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包括累计发生额),并将期末余额结转下期,作为下期的期初余额。

2)损益类账户(包括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的结转,并计算本期利润

(二)结账的步骤

1.检查账簿当期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不得漏记、重记经济业务(收入和费用应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处理)。

2.编制结账分录,将收入、费用类账户的余额结转到利润账户。

3.计算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

(三)结账的方法

结账主要分为月结、季结和年结等,各有着不同的结账方法。

二、对账

(一)对账的含义

对账,就是核对账簿记录。

一般是在会计期间终了时,检查和核对账证、账账、账实、账表是否相符,以确保账簿记录的正确性。

(二)对账的内容

1)账证核对,是指将各种账簿的记录与有关会计凭证之间的核对。

2)账账核对,是指将各种账簿之间的有关数字之间进行的相互核对。

3)账实核对,是指将各种财产物资的账面数字与其实存数、款项等进行的核对。

4)账表核对,是指将各种账簿记录与各种会计报表进行的核对。

(三)对账的目的

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和账表相符。

第五节  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一、账簿的更换

(一)账簿更换的含义

账簿的更换是指在会计年度终了时,会计主体将上年度的账簿更换为次年度的新账簿的工作。

(二)账簿更换的内容

将上年度各账户的余额直接记入新年度相应的账簿中并在旧账簿和新账簿分别加盖“结转下年”和“上年结转”戳记。

二、账簿的保管

第九章   财产清查

学习目标:

财产清查不但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而且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制度。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真实性和财产保管使用合理性,企业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财产清查。这一章主要阐述财产清查的一般方法及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问题。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财产清查的含义、必要性和种类,熟悉各种材料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重点掌握存货的盘存制度,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财产清查概述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

(一)财产清查的含义

财产清查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它是根据账簿记录,对企业的财产物资进行盘点或核对,查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以确保为定期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准确、完整、系统的核算信息。财产清查也是财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二)财产清查的意义

1.为会计信息系统有效的运作提供一定保证。

2.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一)按照清查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部清查和局部清查。

(二)按照清查时间不同,可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三)按照清查的执行单位不同,可分为内部清查和外部清查。

三、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

(一)组织上的准备

(二)业务上的准备

第二节  存货的盘存制度

一、永续盘存制

(一)永续盘存制的含义

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它要求财产的收入和发出都要有严密的手续,都要在有关账簿中进行连续登记,且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采用这种盘存制度时,仍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财产进行实地盘点。

(二)永续盘存制下的账簿组织

第一,会计部门应设置“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在二级账户下设置明细分类账,进行数量、金额双重计量。

第二,仓储部门应按各种财产物资分户设置保管账和保管卡,由记账员和保管员分别进行金额和数量的核算。

实际库存数量=盘点数量+在途物资数量+已提未销数量-已销未提数量

(三)期末存货的计价和本期销售或耗用成本的计算

1.期末存货的计价方法

存货账面期末余额=存货账面期初余额+本期存货增加数-本期存货减少数

2.存货本期销售或耗用成本的计价方法

1)先进先出法

基本含义及应用举例

2)加权平均法(重点讲授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可做简要介绍)

基本含义及应用举例

3)个别计价法

基本含义及应用举例

(四)永续盘存制的优缺点

永续盘存制的优点是:在存货明细账中,可以随时反映出每种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并能进行数量和金额的双重控制;明细账的结存数量,可以与实际盘存数进行核对,如发生库存溢余或短缺,可查明原因,及时纠正;明细账上的结存数,还可以随时与预定的最高和最低库存限额进行比较,取得库存积压或不足的信息,从而便于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主要缺点是:存货的明细分类核算工作量较大,需要较多的人力和费用。但同实地盘存制相比,它在控制和保护财产物资安全完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为多数企业所采用。

二、实地盘存制

(一)实地盘存制及其一般程序

1.实地盘存制的概念

实地盘存制是指平时只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登记各种财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在期末时通过盘点实物,来确定各种财产的数量,并据以计算出各项财产物资的减少数的一种盘存制度。

本期减少数=账面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期末实际结存数

2.实地盘存制的一般程序

(1)确定期末存货数量。

(2)计算期末存货成本。

(3)计算本期可供发出存货成本。

(4)计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

(二)存货数量的确定

第一,进行实地盘点,确定盘存数。

第二,将临近会计期末的购销单据或收发凭证进行整理,调整盘存数量。

实际库存数量+盘点数量+在途物资数量+已提未销数量-已销未提数量

(三)期末存货的计价和本期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

1.基本方法:根据购进物资的价格在会计期内往往不同,期末存货可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确定。

2.期末存货的计价举例

(四)实地盘存制的优缺点

实地盘存制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每天记录存货的发出和结存数量,核算工作简单,工作量小。但这种方法不能随时反映存货的发出和结存成本,倒轧出的各项存货的销售或耗用成本中成份复杂,除了正常销售或耗用外,可能隐含存货损耗、短缺等非正常因素,因而不便于对存货进行控制和监督,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经营那些品种多、价值低、交易频繁的商品,以及数量不稳定、损耗大且难以控制的鲜活商品等商品流通企业。

第三节  财产清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货币资金的清查

货币资金的清查一般包括库存现金和各种银行存款的清查。

(一)库存现金的清查

通过实地盘点,确定库存现金的实存数,再与“库存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进行核对,以查明余缺情况。库存现金的盘点,应由清查人员会同现金出纳人员共同负责。

(二)银行存款的清查

采用核对法,即将开户银行定期送来的“对账单”与本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逐笔进行核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如果存在未达账项,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二、实物资产的清查

(一)清查实物财产的方法

1.实地盘点法。

2.技术推算法。

3.抽样盘存法。

4.函证核对法。

(二)实物财产清查使用的凭证

包括盘存单、实存账存对比表等。

(三)应收款的清查

一般采用“询证核对法”进行。

第四节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一、财产清查结果处理步骤

(一)核准金额,查明原因,确定处理方法,提出处理意见。

(二)调整账簿,做到账实相符。

(三)经批准后,登记入账,予以核销。

二、财产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

财产清查的结果主要包括盘盈和盘亏两种情况。其会计处理一般都要利用“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

“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财产清查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的盘盈、盘亏或毁损及其报经批准后的转销数额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各项财产的盘亏或毁损数和各项盘盈财产报经批准后的转销数;贷方登记各项财产的盘盈数和各项盘亏财产报经批准后的转销数。期末一般没有余额。该账户属于双重性质账户。

(一)库存现金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举例

(二)存货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举例

(三)固定资产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举例

(四)应收款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举例

1.账户设置

“坏账准备”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坏账准备金的提取和使用情况的账户。该账户的借方主要登记坏账准备金的提取及原已冲销后又转回的情况;借方主要登记发生坏账损失时的冲销及多提坏账准备金的冲销情况。该账户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该账户也属于双重性质账户。

2.核算举例

第十章   财务报告

学习目标:

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个方面及其它相关的机构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管理机构、管理部门等。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主要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其载体即为财务会计报告。本章主要阐述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和主要会计报表的格式与编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与种类,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及编制的基本要求,重点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格式及编制方法。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财务报告概述

一、财务报告的定义与种类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种类

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会计报表

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

()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第二节  资产负债

一、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格式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及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

(二)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与内容

1.格式

资产负债表一般有表首、正表两部分。其中,表首概括地说明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

2.内容

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按照其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按照其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等;所有者权益按照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分项列示。

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一)“年初数”的填列方法

表中“年初数”栏内各项目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内所列数字填列。如果本年度资产负债表规定的各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同上年度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照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按调整后的数字填入本表“年初数”栏内。

(二)“期末数”的填列方法

“期末数”是指某一会计期末的数字,即月末、季末、半年末或年末的数字。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期末数”栏内的数字,可采用根据账户的余额直接填列或计算填列的方法。

举例说明以上方法,不必按项目逐一讲授。

第三节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内容与格式

    (一)利润表的概念

利润表属于动态报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通过利润表,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实现情况和费用耗费情况;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情况。

(二)内容

一般情况下,利润表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从营业收入出发,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项目后得出营业利润。(2)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等后得出。(3)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所得税费用后得出。

(三)格式

    利润表一般有表首、正表两部分。 

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一)利润表中的“本月数”与“本年累计数”

利润表中“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在编报中期财务会计报告时,填列上年同期累计实际发生数;在编报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填列上年全年累计实际发生数。如果上年度利润表与本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度利润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表“上年数”栏。在编制中期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将“本月数”栏改成“上年数”栏。

利润表中“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

(二)利润表中各项目的填列方法

第四、第五、第六节的内容可以自学,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作用和设计原则,以及几种常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记账步骤和适用范围。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及设计原则,了解各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所运用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的种类,重点掌握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下的账务处理步骤。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

一、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及意义

(一)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也称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它是指在会计循环中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种类和格式与记账程序有机结合的方法和步骤。

(二)会计循环的基本含义

会计循环是指一个会计主体从经济业务发生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止的一系列会计处理程序,是按照划分的会计期间,分阶段周而复始的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

(三)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

二、设计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原则

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一、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一)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是指根据经济业务发生以后所填制的各种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总分类账,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是会计核算中的最基本的一种核算组织程序,其他核算组织程序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

(二)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种类与格式

在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记账凭证可以采用专用记账凭证,也可采用通用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一般设置的日记账一般为收、付、余三栏式,总分类账均采用借、贷、余三栏式,明细账可采用借、贷、余三栏式、数量金额式或多栏式;使用的会计报表主要有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以上会计报表的格式一般由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规统一规定。

(三)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账务处理的步骤

二、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一)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是:直接根据各种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二)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

1.优点

2)缺点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是指根据各种记账凭证先定期(或月末一次)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也是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演变和发展。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下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种类与格式

在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下采用的会计凭证与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别。除了要应用专用记账凭证或通用记账凭证外,还需要设置科目汇总表这种具有汇总性质的记账凭证。使用的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与上述两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基本相同。

(三)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举例

(四)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下账务处理的步骤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是:定期根据所有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科目汇总表上的汇总数字登记总分类账。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

1.优点

2.缺点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一、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一)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是指根据各种记账凭证先定期汇总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然后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是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演变和发展。

(二)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种类与格式

在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记账凭证采用专用记账凭证和汇总记账凭证;使用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与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相同。

(三)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举例

(四)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账务处理的步骤

二、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一)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是:定期将全部记账凭证分别编制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根据各种汇总记账凭证上的汇总数字登记总分类账。

(二)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

1.优点

2.缺点

  

第五节  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简介)

一、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一)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

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是指设置日记总账,根据经济业务发生以后所填制的各种记账凭证直接逐笔登记日记总账,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程序。

(二)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下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种类与格式

在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下采用的会计凭证主要是各种专用记账凭证,即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也可采用通用记账凭证。采用的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会计报表与其他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这种核算组织程序下需要专门设置日记总账。

(三)日记总账的格式与登记方法

日记总账的账页一般设计为多栏式,按经常使用的账户设置多个专栏;按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序时记录,并将发生额在账页登记在同一行不同科目栏的“借方”和“贷方”。

(四)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下账务处理的步骤

二、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优点

2缺点

3)适用范围

 

建议教材及参考教学资源

建议教材:

陈国辉、迟旭升主编,《基础会计》第7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2

参考教学资源

1、张捷,《基础会计学》第 5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

2、余朝晖,《基础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年

3、薛洪岩,《基础会计》第 6 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17 年。


分享到:
姓名
身份
电话
关于我们
湖北专升本网(hbzsb.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hbzsb-com
电话:18627722290 QQ:2789430994
版权所有: 武汉立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鄂ICP备16020883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A20160075
联系电话:18627722290(程老师)
QQ:2789430994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武汉大学WTO学院6楼(伏泉路8号)
程老师微信
程老师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

注册

手机号快捷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填写动态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