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1.数学基础薄弱,跟不上复习进度,导致越学越没信心,甚至放弃。
2.基础知识比较熟悉,但不会应用。
3.知识混淆,做题没思路。
4.做题时喜欢回顾以往做过的类似题型,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解答。
5.考试时紧张,怯场,导致平时会做的题也丢分。容易形成脑空白。
解决办法:
1.循序渐进,狠抓双基。
因为基础薄弱而跟不上复习进度。找到这个原因后,必须从基础开始重新复习。平时上课强记笔记,自己复习的时候按照课本章节顺序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辅以课本后面习题和配套练习册习题进行复习。把知识点吃透。前期复习时以课本为主,做题时选用基础题、简单题、中等题,先放弃难题大题。
2.不善于应用知识的同学,是因为过于循规蹈矩,不会活用。
数学的基本思想在于“构建函数”、“逻辑推导”、“数形结合”,还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死磕课本定义定理,虽然做到内容熟悉,甚至知其所以然,但不能灵活应用,在考试时比较容易吃亏。
3.知识混淆。
做题没思路的同学们,通常这类学生在自我复习时没有什么规律,感觉自己哪里不行了就复习哪里,这是极度不可取的。只有做到任一章节简单题、中等题都没有太大问题后,才开始做难题。建议一定做好课堂笔记,整理好错题集。这样才能正确区分知识,做题时慢慢理顺思路,才能取得好成绩。
4.喜欢回顾做过的类似题。
因为数学学科的特殊性,任何题都可能找到原型题,但是题目稍微条件一变,或者是所求的内容不一样,把以往做过的题中,结论当成条件,条件拿来做设问,大家就不会了,或者是做题时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做对。
我建议那些总是“回顾以往题型”的同学及时调整,在做题过程中,把觉得熟悉的题目都单独的挑出来,整理在一起。当你挑的多了后,就能容易的将题归类汇总,找出这些题目的差异点和相同点。这样,你就能对这一类题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进而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训练自己以后见到这类题如何着手,第一步从哪里想起,怎么做。
5.关于考试时紧张怯场等问题,是少部分学生遇到的。
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就是平时多练习整套试卷。即掐表做题,如正常考试数学是120分钟,那么平时掐表110分钟做卷子。
并且平时在做卷子的时候有选择的放弃不会做的题,一旦遇到某个障碍题,思考1分钟左右还没有头绪的话,立即说服跳过做下一道题。
做完会做的题后,再看不会做的题,直到110分钟结束。这样去不断的训练自己,考试时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能正确取舍及安排做题时间。达到正常稳定发挥的目的。